四川立足自身優勢拓展產業空間
在四川瀘州綜合保稅區卡口,一輛輛拖車將進口大宗貨物源源不斷運往區內保稅倉儲。而在此前,進口大宗貨物進入綜合保稅區,需將一票貨物綁定的全部運輸車輛集結后才能通過卡口。
“成都海關‘即到即入’模式解決了大宗貨物一票多車進區排隊等待的問題,大幅降低成本。”瀘州運新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乾峰表示。今年4月,該項創新獲評四川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位于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的成都高新綜保區雙流園區,持續創新便利監管措施支持企業發展,幾年間已形成以航空發動機保稅維修基地、飛機維修產業鏈打造和航空產業培育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支柱。“入駐綜保區開展保稅維修后,在出區環節按照已維修的產品確定稅率并征收稅款,相較傳統的維修業務模式節省稅款約3%。”四川國際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生產支援部經理蘇平說。
成都海關副關長方祥介紹,2017年四川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成都海關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先后推出44項自貿創新成果,其中2項在全國復制推廣,1項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21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6年來,四川自貿試驗區外向通道全面拓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度、投資競爭力顯著增強。以不足全省四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資、十分之一的進出口、十分之一的新設企業。區內入駐世界500強企業已超100家。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省比重由掛牌初的4.3%上升到31.2%。
四川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臨空、臨鐵、臨江“三臨”疊加優勢,深化四向拓展通道建設。雙流機場國際航線由104條增至131條;打造中歐班列(成渝)“統一品牌、整合數據、協同機制”,截至目前,成都國際班列已聯通107個境外城市、30個境內城市;瀘州港鐵路線路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口岸第一個鐵路直通的集裝箱碼頭。外商投資環境全面優化,落實自貿試驗區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圍繞優化投資環境提出14條具體舉措。開放平臺建設成效突出。綜保區實現自貿試驗區片區全覆蓋;成都青白江經開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瀘州跨境電商綜試區、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升級建設為瀘州綜合保稅區;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天府軟件園獲批首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雙流區塊打造亞洲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境內外保稅維修基地,飛機保稅融資租賃落地;中國—歐洲中心加快打造國家級對歐合作平臺,聚集170余家國際機構和企業。
四川自貿試驗區堅持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打造動力更強、結構更優、質量更好的經濟增長極。成功落地西部首個航空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資金池,成都成為本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試點城市;集聚網絡視聽與數字文創產業重點目標企業超過600家,網絡安全、區塊鏈等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均進入全國第一梯隊;生物醫藥產業聚集重點企業近3000家,初步形成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制劑、醫療器械等重點產業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