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打破兩項產量紀錄 四川啟動再生稻收割
四川在線記者 闞瑩瑩 攝影報道
進入10月,當川北水稻收獲進入尾聲時,川南,新一季的再生稻已經成熟。
10月7日,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上房村,由中國科學院、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省內外科研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對合江縣2023年糧食單產提升行動項目再生稻示范片進行了測產驗收。三塊測產田平均畝產489.9公斤,創造了四川再生稻測產平均產量最高紀錄。其中產量最高田畝產517.4公斤,這也是四川再生稻測產田首次突破500公斤。
今年川南再生稻產量提升明顯。
再生稻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可以實現一種兩收,是提升糧食產量的重要栽培模式。
此次測產的示范片約1100畝,種植的品種為“甬優4949”。“一次性打破兩項紀錄,品種非常重要。”專家組成員、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說,“可以明顯看出,相比于其他秈稻的再生稻,這個品種穗子大,再生能力非常強。”
栽培技術同樣關鍵。示范片技術人員介紹,今年這片水稻使用了合理密植,每一畝達到一萬窩,種植密度實現了較大提升。再加上配方施肥、病蟲害統一防治等技術,保障了再生稻產量。
收割現場。
今年,四川再生稻面積達到550萬畝,位列全國第一。從往年種植水平看,全省再生稻平均畝產140公斤左右。“在其他省份的高產區域,再生稻大面積畝產能夠達到400公斤以上。四川再生稻大面積提升畝產還有很大潛力。”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需要注意的是,機械化收割還是全國再生稻生產的難點。”謝華安說。在頭季稻收割中,由于需要蓄留足夠稻樁,因此大多采用人工收割,不利于再生稻大面積推廣。“四川一些再生稻生產區域開始采用預留行間距的方式,方便機械收割,接下來應該加大這種種植方式的推廣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