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聽網   > 正文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⑤丨都江堰的“問”水之道

發布時間:2023-09-28 18:15:35 稿件來源: 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李鵬 王懷 阮長安 陳昊 蔣君芳 攝影/視頻 盧春陽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又是一年好“豐”景。

9月21日,都江堰市石羊鎮七里詩鄉稻麥輪作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從江蘇來的專業農機手余義永將收割機緩緩開進稻田,收下飽滿的稻穗,只留下二三十厘米高的稻樁。

30公里外,奔騰的岷江水經都江堰魚嘴涌入寶瓶口,沿著幾級水渠構建成的發達渠系,不舍晝夜,奔流向前,潤澤著天府平原的千里沃野。

水,乃萬物之源。作為都江堰灌區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因水而興,因堰而名,是全世界為數不多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三遺之城”。這也讓這座城市的發展,始終與“水”交織在一起。

穿越古今,這座城市,始終以水為魂,不斷從“水”中汲取力量,得到啟發,賦予其新的內涵,以水為媒,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走進都江堰,探尋它的“問”水之道。

石羊鎮七里詩鄉稻麥輪作現代農業產業園,余義永駕駛收割機在收割水稻。

代代相傳的“治水”“護水”使命                                

9月21日,不是節假日的都江堰景區,依舊游人如織。

景區講解員岳福艷每天的工作,就是向南來北往的游客講述這段始于2200多年前的治水故事:“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它的興建讓暴虐的岷江終于走向‘馴服’,成都平原的‘水患之苦’得以解除,天府之國由此而生。”

在歷史長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非“一成不變”。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供水處副處長劉強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都江堰在渠首三大工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已經突破千年來“潤澤成都平原”的局面。

青城山 何勃 攝

有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3年,都江堰灌區已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流域,灌溉面積達1133.2萬畝,占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積的1/4。都江堰灌溉區域已拓展到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區域,覆蓋了7市40縣(市、區),規模居全國首位,全部水渠長度共46261公里,成為新時代“天府糧倉”的主戰場。自2021年都江堰灌區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已形成“統一指揮、一體運行、統分結合、系統高效”的管理機制,灌區供用水聯動更加密切、調度更加高效、管理更加完善,全面支撐灌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為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最先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王國平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這里逐步發展成為成都平原西通涉藏州縣、北達甘(肅)青(海)的戰略要地、交通樞紐,經濟命脈、民族走廊、人文紐帶和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石羊鎮七里詩鄉稻麥輪作現代農業產業園。

但與此同時,如何守護好“天府之源”,成為一代代都江堰人共同的責任。

責任擔當,體現在“上天下地”的保護網中。

2200米的全封閉脈沖式電子圍欄、19套移動式電子圍欄、210套視頻監控設備和3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都江堰市飲用水水源視頻監控中心,調研組了解到,這些設施設備實現了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級管控、全域實時覆蓋監控。

線上有“天眼”實時把控水源信息,線下也有專人進行常態化全天候巡察。

為了全方位保護水源,都江堰市建立起了“市鎮村三級河長+巡河護河員+河道警長”的協同管護機制。今年1月—8月,全市470名河長開展巡河3.06萬人次,主動發現和上報問題416個,流轉處理中4個,完成整改銷號412個,問題整改率99%。

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1—8月,都江堰市全市重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持續保持100%,全域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責任擔當,更體現在以生態保護為先的發展布局中。

調研組了解到,都江堰市堅決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85%自然生態環境區、15%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劃分,嚴控占市域總面積9.85%的城鎮用地規模,從嚴實施城鄉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及綠化綠線、水體藍線、文物紫線、基礎設施黃線“三區四線”管控,細化明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灌溉水源溝渠等生態紅線區域,形成了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城市綠地等多層次生態空間格局。

生態優先下的發展有聲有色:近年來,都江堰市不僅榮登“中國凈水百佳縣市”榜首,還連續四年獲得“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

天府之源的“糧經復合”之路                                

位于石羊鎮廣益社區的糧食烘干倉儲石羊中心,13米高的糧食烘干機轉個不停。中心負責人張胡蓉和工人隨時監控機器上的各組數據:“一批稻谷進入烘干機,內部的輪轂會將其不停翻轉,要經過20小時的烘干過程。”張胡蓉說,9月下旬到國慶節進入豐收季,是最忙的時候,每天烘干的稻谷會超過150噸。

糧食烘干倉儲石羊中心的糧食烘干機。

源源不斷的稻谷運到這里烘干,其中有很多來自天馬鎮。在天馬鎮金勝糧果聯動智慧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里,陽光照射下,稻穗披上金黃的亮光,聯合收割機穿梭在田間,飽滿的稻穗卷入機器,盡數歸倉。天馬鎮副鎮長黃昌學臉上洋溢著笑容:“灌區供水有保障,加上今年光熱條件充足,水稻長勢好。這里種的‘品香優秱珍’水稻,畝產能達到600公斤。”

天馬鎮是都江堰市的種糧大鎮,耕地面積4.32萬畝,約占都江堰市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天府糧倉精灌區”核心示范區所在地。

“以糧為主,糧經統籌。”都江堰市聚焦打造“天府糧倉精灌區”,形成了“一軸一片八園”發展格局。其中,“一軸”即打造“天府糧倉精灌區”全景軸;“一片”即打造十萬畝糧經復合高效示范片;“八園”即打造8個星級萬畝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園。

天馬鎮怎樣實現“糧經復合”?“水稻收割后,地里就開始種油菜、蓮花白、蘿卜、花菜等蔬菜,年底就又可以收蔬菜了。”黃昌學說,除了水稻、蔬菜,這里還盛產獼猴桃。

因水源豐富、雨水充沛,都江堰市已有43年的獼猴桃種植史。在都江堰獼猴桃核心基地,都江堰市獼猴桃協會會長晏志強和工人們正忙著給獼猴桃打包,“出口訂單不斷,預計今年出口總量約有2000噸,較往年提升約40%。”晏志強說,早熟品種8月中旬就開始上市,9月上旬,首批出口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450噸獼猴桃已經發運。

天馬鎮產出的獼猴桃。

“獼猴桃上市后,就要開始著手種胡豆、馬鈴薯了。”晏志強介紹,在都江堰市的部分獼猴桃園套作胡豆、馬鈴薯,有效實現“糧果聯動”,助力種植戶增產增收。

都江堰市位于天府之源、灌區之首。“渠首的第一站灌溉區,就是聚源鎮。”都江堰市聚源鎮農業畜牧站站長高燕帶領調研組來到“1115灌區稻鄉公園”,田間雙色水稻勾勒出一幅唯美畫卷。

結合十萬畝糧經復合高效示范片建設,都江堰實施全市五級渠系(干渠、支渠、斗渠、農渠、毛渠)聯通整治,提高渠系灌溉保障率、水有效利用率。稻田間,約50厘米寬的灌溉渠——“毛渠”兩側全部硬化,“這樣更方便清淘、灌溉和田間勞作,以水治田,也提高了產量。”高燕說。

都江堰之水也滋潤著水產養殖業。調研組來到聚源鎮桂橋社區大閘蟹養殖基地時,這里正迎來捕撈季。基地工人劉昌秀站上竹筏,提起水塘里的地籠,數十只大閘蟹滑進裝蟹桶。分揀、稱重、捆扎、裝盒……當天中午,這個養殖場就發貨500余只大閘蟹。

聚源鎮桂橋社區大閘蟹養殖基地,劉昌秀拿著剛捕撈上來的大閘蟹。

基地養殖池面積約150畝,水來自不遠處的岷江分支——柏木河,蟹苗從江蘇空運而來。基地負責人劉波說,他從2017年開始養殖大閘蟹,今年投放18萬只蟹苗,目前陸續成熟,預計畝產200至300斤,基地今年產值將超過400萬元。

在劉波的帶動下,桂橋社區村民也開始養殖大閘蟹。提起這事,村民黎九建笑得合不攏嘴,以前他家養魚、雞、鵝,每年收入約10萬元,“5年前開始養蟹,去年收入起碼有40萬元。”

糧經復合保障了“米袋子”,也充實了農戶的“錢袋子”。如何實現糧經復合效益最大化?

都江堰市通過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在都江堰川芎、茶葉、獼猴桃等主要特色產業生產基地設置傳感節點,通過系統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管控,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調研組在都江堰精華灌區智慧農業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各地塊的水量、蟲情、墑情等數據統計與分析一目了然,“農業專家可以在這里遠程問診,直接‘開方子’,節省了去現場的時間。”

都江堰精華灌區智慧農業中心大屏。

從“天府好水”到“經濟活水”的進階                                

一江春水鋪就豐收畫卷,一城好水筑巢引鳳來棲。

在元氣森林都江堰工廠,機器轟鳴,一瓶瓶“電解質水”有序排隊下線,生產線上只是時不時看到幾名工人。“我們引入了全球技術領先的Log6全自動無菌碳酸生產線,目前產品已實現西南地區市場的深入覆蓋。”元氣森林(四川)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正毅說,自2022年4月投產以來,工廠已累計完成產值3.58億元。

元氣森林都江堰工廠。何勃 攝

元氣森林都江堰工廠位于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的“天府好水”產業園內,在同一園區的都江堰璽悅飲料有限責任公司,成箱的果汁汽水從包裝車間運出裝車,總經理陳軍電話不斷:“公司才投產3個月,都江堰好山好水,自帶流量,產品已經名聲在外,好幾個訂單都是外省的。”

依托水資源優勢,都江堰市搶占新賽道,產業巨頭紛紛聚集。今年1月17日,農夫山泉與都江堰市簽約,將投資11億元在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建設生產基地項目,產品為天然飲用水及飲料等,建成后預計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

“農夫山泉的落戶,正是看中了都江堰市優質的水資源。”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黨工委副書記、蒲陽街道辦事處主任龍濤介紹,都江堰市水資源豐富,境內水域面積約7.44平方公里,年過境流量達144.3億立方米,300平方公里無人區蘊含13億立方米水資源,水質清澈透明、味道甘甜,呈天然弱堿性。目前,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為農夫山泉項目列出93項工作任務,正逐條逐次加快推進。

“天府好水”產業已然成勢:截至目前,位于青城山旅游裝備產業功能區的“天府好水”產業園已落戶涉水食品飲料項目32個,總投資52.8億元,其中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3個。

以水興市,以水興城,以水引領都江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構建“五大新城”,高質量推動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調研過程中,這個理念被諸多采訪對象反復提及。

目前,都江堰市正加快建設世界遺產文旅主軸,培育世界遺產文旅產品矩陣,聚焦大遺產、大熊貓、大冰雪、大青城、大灌區“五大IP”,文旅市場急劇升溫。

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區管理局局長張忠勝透露了一組數據:今年1至8月,青城山一都江堰景區接待游客761.14萬人次,旅游收入40944.81萬元,分別比2019年同期增長20.36%、26.06%。

中秋國慶假期即將到來,據都江堰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22日,全市100余家精品民宿假期預定率已超過65%。

好山好水好風光也吸引眾多投資者搶占文旅市場。聚源鎮桂橋社區大閘蟹養殖基地旁,江蘇南通人王代軍新開的民宿進入試營業,將江蘇淮揚菜帶到都江堰。巴中人白平投資的青城灣濕地莊園已落戶石羊鎮17年,依托每年超10萬人次的游客量,銷售本地三農產品,“每年平均銷售2萬斤川芎,今年已經有游客預定了30萬斤青城山老臘肉。”白平說。

1115灌區稻鄉公園。

農旅融合,風景獨好。都江堰的豐收季,連片的糧果、糧菜、糧油、糧藥鋪就多彩農業大地景觀,問花稻香、世遺山水等“九大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引游客無數,示范打造的3個川西林盤,精致植入“稻田咖啡”“星空夜市”等林盤消費新場景,形成“百米見風景、一里有消費”的鄉村旅游消費圈。

“都江堰將持續做優做強‘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功能、‘世遺山水安宜城’基本功能,做優做強‘天府國際會客廳’‘天府糧倉精灌區’‘天府好水涵養地’特色功能,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高地和綠色低碳發展新典范,成為成都超大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都江堰市委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文章關鍵字: 天府 都江堰 灌區 青城山 都江堰市 編輯:王燕


返回頂部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麻豆,国产欧洲精品自在自线官方,无码中文字幕色综合
日本国产性爱观看视频 |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 亚洲成a影片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视频高清一道一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 | 天堂精品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