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秋收一線丨三年時間,90后“田保姆”如何管好萬畝糧田?
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攝影報道
9月6日下午,德陽廣漢市連山鎮。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桿,連片的稻田,綠中帶黃,在夕陽余暉下,形成一道風景線。
距離田塊不遠處的廣漢市惠民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惠民專合社”)里,剛巡田回來的廖成勇一頭扎進辦公室,拿出小本子寫寫畫畫,同時撥出電話,和客戶確認時間。“收割在即,必須盡快做好規劃。從哪里開始收割,什么時間去哪里收割,路線怎么規劃,客戶的時間是否合適……這些都要提前做好準備。收割水稻,這是一場與天氣和時間的賽跑,耽誤不得。”
30歲的廖成勇是廣漢市連山鎮人,也是惠民專合社的職業經理人。在這里,他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鎮上最年輕的中級新型職業農民。當地的農戶們卻更愿意叫他另一個名字——“田保姆“。這位90后“田保姆”托管著萬畝糧田,他是如何種好糧、收好糧的?
廖成勇操作無人機進行飛防作業。
“新農人”掀起“種田熱” 社會化服務補短板
2018年,廖成勇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國企工作。后來,得知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落戶連山鎮錦花村的消息,一場“目的明確”的“返鄉從農”計劃在他的心中開始醞釀。
談及回家的原因,廖成勇直言,惠民專合社經常購買或者試用的各種農業智能化設備,有些說明書是英文、韓文,甚至個別機器只附有代碼,老一輩人很難看懂,學起來也吃力。此外,惠民專合社運營管理方面也存在短板,需要更科學的發展規劃。 “新農人”不僅要會種地,還要會操作各種設備,更要會寫文案,我回來可以更好地補充短板。”廖成勇說。
2020年,廖成勇加入惠民專合社,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
惠民專合社農機裝備中心內停放著各種農機。
“我們這邊家庭農場都‘小而全’,規模不大但是設備齊全,農場主干完自己承包地塊的農活兒,農機就閑置了。”在廖成勇看來,這是一個機會,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他們開始完善和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業務范圍。目前,惠民專合社已經可以提供農資配送、農機服務、后期加工全環節農事服務,甚至將業務拓展到農機維修管護,貸款、農業保險等金融服務領域。
在他的帶領下,惠民專合社農業機械的數量和質量、農機服務面積、機庫硬件設施性能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目前我們全托管的土地有一萬多畝,提供單環節或者多環節社會化服務的土地有二三萬畝,服務田塊達到了20萬畝次。”廖成勇如是說。
在“田保姆”的帶動下,不少農民的種植技能也在提升。廖成勇說,專合社定期組織技能培訓,還確立了以農機作業(額)返利為主,農機手作業收入、農民務工收入、為社員服務讓利和二次分紅為輔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大家增收。廖成勇說,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兼職”搞農業,專合社成員的數量及素質也在提升。
耕作方式機械化、智能化 “大戶帶小戶”省錢又掙錢
在惠民專合社農機裝備中心內,拖拉機、耕地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各種機械設備裝備齊全,維護良好,儼然是一家農機服務超市。
廖成勇在檢修農機。
“育苗、插秧、施肥、植保、機收、烘干,我們全程機械化作業,‘一條龍’服務。”廖成勇介紹,和過去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耕作方式,曾經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經被機械化、智能化設備和操作方式所取代。特別是作業環境方面,不少農機已經可以配備全空調駕駛室,作業舒適度大幅度提升。
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廖成勇介紹,以插秧為例,如果按照過去人工手動插秧的方式,每人每天只能完成2畝地的插秧工作,而借助農機設備,通過機械化作業,每人每天可完成40畝地的插秧工作。
采訪間隙,廖成勇笑著透露了一個好消息,他們新采購的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即將到貨,相比于常規的育秧流水線,這套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可以提高3倍的工作效率。
米袋子滿起來,錢袋子也要鼓起來。一個細節讓四川在線記者印象深刻——在惠民專合社所在的廣漢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展廳內,展出了各類品種的稻種以及國內外各大品牌的農資樣品,價格、簡介十分清楚。
廣漢市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展廳。
“我們既當農機服務者,又是農資推薦家,農戶只需要關心‘種什么’,‘怎么種’都由社會化組織完成。”廖成勇介紹,農戶可以先在前臺咨詢,而后工作人員會一對一按需進行推薦,再洽談簽訂合同,最后農戶回款后再付款。比如水稻,惠民專合社每年都會更新“稻香杯”和農業農村廳近期推薦的品種。同時,也會根據農戶的需求,推薦高產抗病,或者其他需要的品種。
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惠民專合社目前采取的是“大戶帶小戶”的社會化服務模式,針對全程或單環節托管服務,分別制定合同示范文本、收費標準和農機操作規程,增強托管服務、機械化作業的適用性,規范作業服務行為,每畝平均節約成本500元—600元。同時,還會對接“米老頭”“川糧米業”等大企業簽訂單,用高于市場價的價格簽約。“通過統一周轉,減少損耗,訂單式服務,只要能正常開展服務,我們每年每畝平均能夠增加300元—400元收入。”廖成勇說。
這周五,廖成勇將作為代表,接收廣漢市第一臺220匹馬力的農用拖拉機,用于開展農田田型改造。“搭配土地平整儀,我們可以繼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增產增收。”望著眼前即將收割的稻田,廖成勇喃喃自語,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說不定產量還能破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