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潭區:搶抓秋種 新技術穩糧增收又環保
眼下正值秋糧下種的關鍵時期,9月19日,龍馬潭區金龍鎮金龍社區一派繁忙,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放種、覆蓋秸稈、施肥、澆水……
“給種薯蓋草主要是為了防止水分蒸發,等稻草腐爛了以后,還能直接作為肥料。”田埂上,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農業推廣研究員徐超正在給農戶詳細講解秋馬鈴薯稻草免耕覆蓋栽培技術要點,“為防止種薯爛塊、死種,在播種前一定要先用菌多靈進行浸種消毒,這樣出苗率才高。”
“這些稻草以前都不知道怎么處理,今年有專家來給我們指導,我心里踏實多了。”金龍鎮金龍社區7組村民王從會對這項實用技術信心滿滿。
“今年秋馬鈴薯的種子和肥料都由國家補貼,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正在覆蓋秸稈的金龍鎮金龍社區7組組長熊聯華高興地說,這些種薯昨天才運到村里的,今天一大早農戶們就來田里下種了。
“水稻收獲后,稻田免耕,直接開溝成畦,將種薯擺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蓋,配合適當的施肥和管理措施,直到馬鈴薯成熟。”金龍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唐一平介紹說,在采收時,只要刨開腐爛的稻草,就可以看到整齊的薯塊,可以像撿雞蛋一樣把馬鈴薯撿到筐中,收獲方便快捷。
“為有效應對今年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對龍馬潭區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省、市、區級安排部署,我們堅持‘大春損失晚秋補’的原則,大力發展秋馬鈴薯稻草免耕覆蓋栽培技術,在變廢為寶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抗旱作用。”徐超介紹說,目前,龍馬潭區共種植秋馬鈴薯10000畝,其中5000畝為秋馬鈴薯示范片,預計采用稻草免耕覆蓋栽培技術的秋馬鈴薯畝產可達到750公斤,每畝的收入可達到3000元,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龍馬潭融媒 唐千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