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就是不停地往前游
【編者按】
多重困難疊加、多種挑戰并存,這是當前四川拼經濟搞建設必須直面的現實。
這些困難和挑戰,落到一個個市場主體身上,呈現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重重壓力。川觀智庫在一線采訪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他們面對壓力時的焦慮。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擼起袖子拼下去,哪怕被困難絆住腳,哪怕跌倒,都會帶著灰土努力站起來,嘗試降本節流、斷臂求生、轉換賽道……川觀智庫把視線對準這些個頭不大但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主和個體戶,讓各個方面看見他們的困境和突圍。
面對需求收縮 他們這樣拼出市場機會
國家統計局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6302億元,同比下降0.2%。
市場需求不增反減,是需求收縮的最直接表現。這會導致市場主體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如競爭加劇、業績下滑、收益銳減等,尤其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直面沖擊和磨礪時勢單力薄。
如何突破困境?企業主不愿輸、不敢輸。他們在市場的大浪中起起伏伏,看似簡單日復一日的辛勞、堅韌、耐心,恰是有效的紓困之舉。他們之中,有人及時換賽道挽救銷售,有人快速調整市場找補收益,有人為了開源節流經營著“一個人的公司”,還有人一口氣關停占比兩成的門店,斷臂自救……
需求暫時收縮,不代表企業就只能躺平
過去競爭項目只給甲方一套方案,現在給三五套。只要能多一分勝算,都要拼盡全力去做
一說起經營現狀,靳羽(化名)就長嘆一聲:“難吶,是真難得很吶。”
靳羽的進口貿易事業正遭遇采購成本攀升、供貨不穩定、銷售銳減等困難,說起經營情況,他滔滔不絕講了10多分鐘,但倒盡苦水后,他卻再三囑咐“千萬不能提我公司的名字”。
“因為生意還在繼續做。”說到這里,靳羽神情堅定起來。他表示,業務的下游是各種各樣的推銷商、零售商,不能讓合作方覺得自己“不行了”。“如果人家不看好我們,合作會更難,這是信心的問題。”頓了頓,他補充道,“這也是體面的問題,做生意才能說得起話。”
堅持報喜不報憂的背后,是靳羽心里始終提起的一口氣——市場需求暫時收縮了,不代表企業就只能躺平。他相信即便再難,總還是會有辦法。如今靳羽就忙里忙外地張羅著聯系上下游企業,嘗試銷售生活必需的日化產品。過去堅決不想上直播的他,現在也在某平臺開了直播號,同時也積極和當紅的帶貨主播聯系,希望成為供應商。“先試試,如果這邊不行就去另外一個平臺,反正要想辦法把直播做起來。”
同樣提著一口氣的,還有做了十幾年會展策劃的蔣欣(化名)。面對需求驟降的會展市場,蔣欣選擇拼盡全力去爭搶新業務。“過去做事,很多時候‘搶’項目都是形式,知道一些項目被選上的機會不大,就根本不會去競爭,直接放棄。但現在不管有沒有一定贏的把握,都拿出方案試一試。”蔣欣還和同事們約定了一個新規矩:過去競爭項目只給甲方一套方案,而現在一般會準備三五套方案供客戶選擇。只要能多一分勝算,都要拼盡全力去做。
面對市場需求的收縮,盲人推拿按摩連鎖品牌“蓉城陽光”的創始人鐘傳勇選擇了忍痛斷臂自救,曾一次性關閉5家開業不久的新店。但“斷臂”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他也在積極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做自己品牌的App,提升用戶使用體驗,比如可以線上預約、評價點贊等;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內部管理,包括考勤打卡、工作量記錄等,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員工工作效率,并且壓縮了人員管理成本。他相信市場最終一定有轉暖的時候,現在的一切拼搏、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一種需求收縮,另一種需求可能在增長
市場的危機,是有危,也有機。找出機會的做法,本質是以“變”應戰
和堅守原業務的鐘傳勇相比,扎根文創領域十余年的樂克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需求收縮對我們的影響非常直觀。”以寬窄巷子文創產品門店的客源為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近兩年的日均客源不足過去旺季時的10%。樂克的選擇,是拓展新式茶飲品牌。他坦言,全靠線上銷售的新式茶飲品牌,撐起了他近期的收入。
不過茶飲的銷售依舊避不開市場的沖擊。原本樂克的品牌受眾主要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精英白領,但今年疫情反復,北京上海兩地市場情況嚴重影響業績。面對新情況,樂克絞盡腦汁想新辦法——重點依靠一線城市風險較大,那就去拓展新市場,把曾經忽視的中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市場做起來。茶飲品牌專門為成都推出“成都特調”,做本地人最懂且能接受的“青花椒+茶”“折耳根+茶”“龍泉山桃子+茶”等。為了與本地消費者建立更密切的聯系,過去從未做過的線下活動也頻頻在成都登場,“盡量在本地提高亮相率。”
同樣從危中抓出機會的,還有四川王家渡食品有限公司。在商場沉浮十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王家渡常務副總經理李鵬對疫情后的起伏自有理解:“市場的危機,是有危,也有機。”
王家渡的做法,本質是以“變”應戰。作為一家同時供應B端(企業用戶)和C端(個人用戶)的餐飲食品加工制造企業,在“預制菜”的概念還未興起之前,王家渡用“中餐標準化和工業化”的概念詮釋主營業務。需求收縮帶來的直接影響是B端銷售陡降。“我們的業務過去以B端為主,大部分是餐飲企業,并且以上海為中心的東區和以北京為中心的北區是主要市場。”李鵬表示,疫情起伏沖擊堂食餐飲,如果不調整賽道,僅僅上海和北京的影響,便會導致整體業績下滑50%以上。
不能有“如果”。王家渡迅速調整產品類型,重點從C端用戶的外賣、網購需求等出發,提供服務方案,“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線上零售業務增長108%。”
王家渡有數以百計的員工,而陳萍的茶文化空間和貿易公司,老板加員工僅她一人。現在的茶文化空間已經是陳萍第三次開張的茶葉店,壓著家人支持的本錢,她感到辜負不起。為了開源節流,她不請人工,把茶葉店往文化空間改造,除了展銷產品,更多地做些與茶相關的活動,并且興起預約制,“這樣的話,如果有客人要來店,我就提前安排接待,如果沒有客人,我就到外面推銷產品。”一方面精打細算用盡自己這份人工,另一方面她把業務從原來的單一茶品,拓展到多種茶類,甚至整合食品、酒水等,盡可能給客戶多元的選擇。
這樣的勞作陳萍已經堅持一年半有余,一路咬著牙過來。望向未來時她眼里有光,有信心在2023年到來之際,讓自己堅守的事業步入盈利階段。
面對供給沖擊 他們這樣“找米下鍋”
9月初,成都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全體居民原則居家。成都高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內的企業也不例外。整個8月,這里因為高溫限電常常有柴油發電機工作的噪聲,進入9月,一下子便安靜下來。但這種安靜并未讓園區企業成都迅翼衛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李慶安慌了陣腳,他說:“西安、南京子公司還在正常工作,國際銷售不受影響,關鍵器件生產也不受影響。”
這段時間,李慶安面對的壓力還不止8月限電和眼下的疫情防控。作為一家生產衛星終端設備的輕資產企業,他們的主要業務是最初的產品設計和最終的產品總裝。其他生產過程和配套零部件由100多家供應商提供。“供應鏈安全”是頭等大事。
和李慶安一樣,四川的制造業企業今年以來都受到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供給沖擊。因為疫情,全國各地時常出現工廠、道路封閉的情況,導致配套零件不能及時運送或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升高。工廠焦灼地“等米下鍋”,而企業家們則為了“有米下鍋”而奔走。
供給沖擊考驗瞬時的決斷力
面對市場波動,必須保持定力、當機立斷
今年1月,在行業內摸爬滾打20多年后,南充市營山縣的四川營山五四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德正式從父親處接過決策權。而這時,企業也面臨極大的考驗。
從去年底到今年4月,由于國際局勢和疫情影響,國際鋼材價格大幅漲價,從四五千元一噸漲到超過6000元一噸。對于公司來說,鋼材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60%—70%。鋼材供應就是“命門”。
“鋼材價格每天都在變化。就像股民關注股市一樣,我們每天都盯著鋼材價格,等待低點買進。”為應對價格可能出現的劇烈波動,陳德變換鋼材采購方式,從每月定量采購變為低價時集中采購。“以往也遇到過漲價的情況,但沒有今年這么大的幅度。”而且,留給陳德的判斷時間并不多,必須當天決定是否買進。4月之后鋼材價格回落,公司渡過難關,截至5月就完成了去年一年的產值。但他們仍然保持著5000噸鋼材儲備,可以足夠半年生產使用。
及時明確的決斷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和“黑天鵝事件”考驗著四川的企業,而這期間企業決策人所做的重大決斷更是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
2020年2月,李慶安和同事正忙著對接全球各地進行的供應商國際認證,這關系到迅翼衛通剛剛開始量產的產品是否能夠順利銷往海外。當時有國外的企業問他:“現在中國疫情形勢緊急,你們要不過段時間再進行認證?”李慶安的答案很明確:“不,就現在。”也就是在這個月,公司通過認證,拿下了印尼、美國、沙特的訂單,其中印尼訂單價值100多萬美元。
如果2020年2月初沒有抓緊時間做系列認證,到2020年3月,國際上疫情已經蔓延,要等到2021年認證等工作才重新恢復正常。一旦錯失這一時機,迅翼衛通的國際市場打不開現有的局面,可能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供給沖擊考驗持久戰的耐力
比咬牙頂住更關鍵的,是尋找恰當的方式去應對考驗
除了關鍵時刻的決斷力,這幾年四川企業在面臨供應沖擊時,還要有“持久戰”的耐力,“每天都會碰到問題,只能咬著牙頂住。”而比頂住更關鍵的,是在過程中尋找無數恰當的方式去應對考驗。
有人憑著定力死磕。從去年開始,省內某制造業企業供應鏈部負責人每月都要去一趟西安,西安有他們最重要的零部件供貨商。但是,僅在今年年初西安的供貨企業就連續兩次出現疫情確診病例,一停就是兩個月。“雖然我們前期有存量,但是因為他們停產兩個月,影響我們就要停產一個月。”該負責人說,因為其配件很難替代,所以一開始的辦法是“只能等”,但很快就決定“主動出擊”,去現場催進度。
到了西安,生產的恢復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偶然看到的一幕卻讓他多少有了信心。“我們開會的間隙路過車間,我看他們在里面放了很多被子和行軍床。”該負責人回憶,當地的企業準備了1000多張床,如果再發生疫情封控,就讓工廠閉環管理,保證生產。
一旦滯后的貨物運達,該企業就實行應急生產。該負責人說,今年3、4月所里的工作人員都經歷過為期半個月的應急生產,每天晚上12點下班是常態。“這樣才能保證完成全年的任務量。”
有人轉變方式用巧力。五四機械的陳德為節約鋼材原料,對工人的標準件用量進行精細管理。“以前浪費比較嚴重,現在嚴格定量管理。浪費就要賠償,而節約的成本會相應地體現在工資增長。”陳德為自己想出的新辦法感到欣慰,這樣一來,生產量在穩定增加,浪費率下降,鋼材利用率也提高了。
上文提到的制造業企業的負責人和團隊今年在生產線上逐漸引入自動化手段。“在某些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整體的生產效率高了20%至30%。”他敘述時語調仍然平靜,不過眉頭舒展了一些。
還有人靠著知識的影響,在勞動力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爭取更多的人力資源。
成都森態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無機涂料創始人李保生就在這件事情上費了很多“口舌”。和傳統涂料相比,公司生產新型的環保無機涂料在施工時需要耗費更多體力,近幾年用工本就短缺,這樣一來公司的工人成本更高。“管你有機無機,我只認錢。”很多工人已經工作20多年,落下了職業病,李保生便花上水磨工夫,一邊說好話、發好煙,一邊普及知識,甚至在現場用儀器測試空氣質量,最終不僅讓工人們以合理的價格接受工作,還由此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
森態源和迅翼衛通一樣,都是創業不足10年的新企業。李保生和李慶安一樣,在看待近幾年的困境時,都聯系到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雖然有困難,但是團隊和產值都呈增長的趨勢。“不過是把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稍微延后了。”電話那頭的聲音安靜中散發出堅定的氣場。
面對預期轉弱 他們這樣找回信心
預期轉弱是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之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院)長王東京撰文指出,從字面上理解,預期轉弱是指人們對經濟前景的看法不如從前,信心有所減弱。
信心是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比“黃金更重要”。而支持信心的,又是什么?除了國際國內經濟與政策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影響,中國人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信心更源于內心的堅定,“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在千千萬萬的市場主體中,多的是內心堅定的人。走近他們,總能清楚看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他們并未真正放棄拼搏。
轉弱的是預期,而不是企業
不用看行情好不好,只看自己有沒有競爭力
余成榮的嗓子又啞了,這一次不是因為招呼待客。他食宿一體的農家小院,因成都疫情封控,閉店進入了第六天。嗓子,是在社區當志愿者喊破的。
拖著腳進堂屋,撐在桌沿邊上還未緩過疲憊感,又有員工尋了過來。盡管對方欲言又止,老余還是很快領會意思——得不到確切的解封信息,外地招來的員工不想干了。“這個可以理解,我現在只能給基本工資,他們回老家可以找個全工資的活路。”無論是員工的焦慮,還是老板的愁緒,身在食宿行業,老余這幾年見得多了。
“甚至有同行說出了‘看不到未來’的沮喪話。”但老余不這么想。他還是相信那些真材實料的、綠色生態的產品,終會受到歡迎。“客人吃的,都是我自家種的、養的自然生態農副產品,不光來吃,吃了還想買走。另外,我的客源不是自己打廣告招來的,都是顧客口口相傳,靠朋友推薦來。”這讓老余更堅定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為此他還進一步擴大了“前店后園”的布局,確保所有原材料都來自自家的農田果園、用兒時家里的種養辦法產出——在他看來這也算是一種鞏固既有優勢的做法,“我小時候沒得農藥、飼料這些概念,喂豬就是豬草。”老余現在也只用豬草喂養,“一頭豬至少要喂一年多才能出欄。”他相信顧客對自家餐食以及農家環境的喜愛、認可,一定能支撐起長期的運轉、支撐起他相對其他同行的優勢。
和老余類似,馬天琛也相信“不用看行情好不好,只看自己有沒有競爭力”的道理。這位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表示,在同行們都受限于疫情而沒法很好進行團隊協作、開展客戶溝通的時候,他的公司因為早就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使得內部員工已經習慣了線上線下并行的工作機制。對外業務也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跟上下游供應商建立起了順暢聯系,“不管因為疫情居家還是限電,都完全不影響我們運行。通過數字化改造,員工早就匹配,各方面的運行都是順暢的。”這樣的經歷讓他相信,既然如此特殊的情況都有辦法,那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逾越。
轉弱的是預期,而不是未來
見招拆招也能走出光明的道路
封控在家的日子,柯州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刷新聞、看論壇,他密切關注各種信息平臺,無論是疫情防控相關的動態,還是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大事,統統不放過。關心時事既是柯州的愛好,更是“生意經”。做了20多年的旅游,充分依靠對政策和環境的敏銳洞察,他才能一直走在前面,無論做高端定制游、戶外探險,還是涉外旅游,永遠最早行動。
有賴于快人一步,柯州多年積攢下的財富,支撐他挺過近三年的艱難日子。“2020年4月,感覺到短期疫情沒法結束,我就馬上終止了一切業務。”公司不實際辦公,柯州用老本支付員工的基本工資和社保,“特殊時刻躺下去也是一種活法”——這在旅游行業似乎也不罕見,畢竟受疫情等影響,旅游行業的預期減弱現象較為明顯。
但說是“躺平”,其實他在這期間也做了不少事——最近兩年他不光在線上密切關注國內外局勢,還頻繁往返于國內和歐洲各國,研判市場情況。今年7月,他的籌備開始落地——他決定做跨境的會展服務,把原有的涉外服務經驗用起來。“為國內的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到歐洲去參展。”柯州覺得,個人跨境旅游市場的預期難以掌握,但跨境商務合作的未來前景較為明朗,既是新的機會,又是自己有一定積累和經驗的相關賽道。“畢竟這個行業我做了20多年,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是初入行的人沒法比的。”目前,柯州已經在原公司的各種網絡平臺上更新了會展服務的業務,在歐洲的合作關系也已經敲定。
柯州是憑行業積累在新賽道上發現希望,唐翔則是靠專注追求絕處逢生。唐翔主理的“阿卡星球”是一家做阿卡貝拉音樂的服務商(當代阿卡貝拉指不依靠任何樂器、以純人聲清唱的形式表現具有當代元素的音樂),提供音樂內容生產、音樂項目運營以及相關衍生文化創意的整合與展示。這幾年疫情防控期間,各種演出、文娛活動銳減,直接導致公司經營“一年不如一年”。
但唐翔認為可能大家是沒有想明白——疫情也許會暫時甚至長期影響觀眾線下聽音樂演出的行為,但不會傷害音樂需求本身。明確了這一點,就沒有必要對未來悲觀。“線下停擺,我們就做線上。”他告訴川觀智庫。
阿卡星球拿出了見招拆招的態度,帶著音樂內容往網絡走,把音樂和科技結合。唐翔介紹了兩種做法:一是借助科技手段,做線上的教學和訓練,借此服務全國已簽約的近百支阿卡貝拉樂團;二是聯手科技公司,“一些VR產品、游戲產品是需要音樂內容的,我們一起合作。”他相信音樂和科技結合,一定會帶領公司走向一條光明的道路。
本版撰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媛莉 蒲南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