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鄉村看見中國?】走進“中國書畫紙之鄉”夾江 感受千年古紙的華麗嬗變
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樂山8月25日訊(記者 何佳欣 喬永禎 攝影報道)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今,機器造紙突飛猛進,但古法造紙術并沒有消失,它依然在華夏大地悠然流傳。
盛滿紙漿的石槽、各類古樸的木質工具,空氣中彌漫著竹子的清香,蕩料、抄紙聲此起彼伏……8月23日,記者走進“中國書畫紙之鄉”樂山夾江,就領略了這令人叫絕的手工造紙術。
“中國書畫紙之鄉”樂山夾江
夾江竹紙歷史悠久
張大千稱之為“國之二寶”
在夾江縣馬村鎮石堰村大千紙坊,夾江竹紙制作技藝傳承人石利平,正在進行抄紙工作。只見他雙手握住廉床,上下左右各抄一次,廉皮上便形成厚薄均勻的一層紙。
這,就是夾江手工造紙。據記載,夾江手工造紙始于唐、繼于宋、興于明、盛于清。夾江手工造紙中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后,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
“從選料到舀紙共有十五個大環節,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少不了?!苯衲?3歲的石利平,12歲起跟隨父親和祖父學習制作造紙原料和技術,對于造紙工藝,他熟稔于心。“夾江手工紙,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可保存數百年而不變;而機制紙幾年、十幾年后就會變黃、變脆?!?/p>
“以前造紙最繁盛的時候,在馬村鎮的家家戶戶都能聽到蕩料和抄紙的聲音?!笔交貞浀?,他的家族造紙最興旺的時候,家中也有10多個槽,上百個工人。
據統計,夾江手工紙生產量在1945年達到鼎盛,年產量達8000余噸。當時,全縣人口約14萬,其中有8萬多人以紙業為生,占全縣總人口百分之六十。
“我們的紙與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還有一段淵源。”石利平說起手工紙,滿滿自豪。馬村鎮是夾江手工造紙的重要產地,1939年、1940年,張大千兩次來到了馬村鎮定制宜書宜畫的紙。在傳統夾江書畫紙的基礎上,他與石利平的爺爺石國良一起制造出了新一代夾江國畫紙。改良后的紙,拉力增強,可承重筆,潔白細膩,浸潤性好。張大千稱之為可與安徽宣紙齊名的“國之二寶”。還訂購了一批書畫紙,赴甘肅敦煌臨摹畫。
研學園內設研學課程
破圈突圍再現生機
夾江書畫紙份量占全國60%
2006年,夾江竹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文化部授予夾江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紙之鄉”稱號。
千年紙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紙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馬村鎮作為夾江傳統書畫紙的重要產地,目前,全鎮經營紙及紙制品產業的市場主體共有28家,產品品種主要涉及書畫紙、文化用紙兩類。2020年,全鎮書畫紙的產量15.5萬噸,占全國60%的市場份額,綜合產值達50億元。
工業紙產業的發展日益壯大,給手工書畫紙帶來了發展的難題。石利平坦言,手工紙的生產成本高,銷量低,越來越多當地人不愿意從事手工紙制作。2000年前,馬村鎮僅石堰村就有上百家造紙坊,而前幾年,僅剩10余戶還在堅持。
古老的技藝走入當代,與工業化的機器流水線相遇,該如何“破圈突圍”再現生機?夾江的做法是引入“新鮮血液”。馬村鎮石堰村黨總支書記陳樹明介紹,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夾江縣因地制宜,以馬村鎮石堰村為中心,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產業”的特色發展路徑,大力發展手工造紙體驗、研學旅游、鄉村民宿等特色文旅產業。
張大千在紙坊時居住的房間
夏日炎炎,夾江大千紙故里研學園里卻熱鬧非凡。在抄紙體驗區里,今年剛上高二,來自馬邊彝族自治縣碧桂園職業中學的張吉祥小心翼翼地把花瓣和鮮葉放在紙漿上作畫,不一會,一幅充滿立體感的紙漿壓花畫就完成了?!皬闹竦郊埖倪^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張紙的背后是一道道繁瑣的工序,凝聚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張吉祥感慨道。
“基地建有古法造紙72道工序科普展示區、大千古法造紙陳列館等區域?!毖袑W園負責人汪洋介紹,基地開設課程涵蓋紙的誕生到紙的運用,通過理論學習加課程實操體驗的方式,讓參與研學的學生感受非遺魅力、建立文化自豪感。“研學基地從2020年10月開館至今,年接待學生及各類游客約3萬人。”
大千紙坊
下好融合“產業棋”
做大做強研學游品牌,旅因紙興,紙以旅傳
創辦研學基地是夾江下好紙產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的一步妙棋。近年來,夾江先后實施幸福美麗新村、紙文化特色村落、文旅環線改造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力推進景區打造工作,強化居住、休閑、康養功能。現有富麗山居等民宿及大千紙坊等研學基地5家。2021年,夾江縣全年接待游客突破6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70億元。
文旅融合的快速發展還對馬村鎮周邊群眾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輻射帶動全鎮村從事紙文化產業約 1000余人,形成以天成文化為主,墨韻書畫紙、華濟紙業等企業為輔的書畫紙銷售體系,紙產品電商銷售份額占整個西南片區 60%。
2019年,石堰村成立石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企業簽訂合作發展協議,從事紙文化產業相關農戶數量占村常住農戶數的60%以上,實現年底保底分紅10萬元,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大千紙坊內,師傅們有序地進行分工協作
今年50歲的石堰村村民石軍凱制作夾江手工紙快30年了,曾經夾江手工造紙的衰落,一度讓他十分灰心。而如今,隨著夾江研學游的旅客越來越多,他制作的紙產品銷量和收益也越來越高,他笑著說:“我每個月可以做一百刀紙,一年就有十多萬元的收入?!?/p>
據了解,目前,全鎮有手工造紙戶75家,從事手工造紙400余人,年產手工書畫紙12000余刀,年產值1000余萬元。千年紙鄉,涅槃重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統書畫紙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千年紙鄉是夾江獨特的文化名片,書畫紙產業是重要的特色產業,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書畫傳習與研學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傳播中國書畫紙文化。”夾江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青少年書畫傳習大會全省決賽以及書畫藝術嘉年華活動正在夾江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參賽的學生們將同步參與研學活動。“夾江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深度推進文旅融合,做大做強研學品牌,努力繪就美麗夾江的新畫卷!”
記者體驗手工造紙
【記者手記】
書法因紙而錦上添花,藝術因紙而千姿百態。夾江以紙為媒,廣交天下客,不僅展示了千年紙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成為紙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夾江書畫紙文化歷經千年,雖然遇到了發展、傳承的難題,但當地人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讓技藝延續它的生命價值,書寫了紙旅融合、紙因旅傳、以紙富民的大文章。
走在鄉間小路上,我們覺得這些至今依然活躍的民間傳統文化,宛如一顆顆飽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種子,帶著強烈“生”的意志,裝點著祖國的大好山河。古法不是落后,夾江書畫紙也不會隨著時間而消亡,它會帶著千年前的溫度,呈現出一種新的蓬勃姿態!
出品人:雷和斌
總策劃/統籌:雷和斌 楚彥 周牧
策劃:戴璐嶺 唐明 蔣娜 代紅 侯敬文 陳浩
記者:何佳欣 喬永禎
攝像:杜佳佳 李趙卓 李清燕
剪輯:杜佳佳
腳本:李雪艷
設計:何如冰
配音:李趙卓
海報:何如冰 卓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