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巴蜀”21市州巡禮報道,第二十一期聚焦甘孜州
“行走新巴蜀”21市州巡禮報道
今日聚焦甘孜州
生態保護第一 綠色底色更鮮明
甘孜州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中華水塔”重要組成部分,天然草場占川西北地區的58%,森林資源占全省的28%,在全國全省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影響。加強森林和草原的培育和保護,是甘孜州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
保護第一、治理為重。過去五年,甘孜州在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過程中,實施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大美草原守護和“以電代柴”工程等,綠色甘孜底色更加鮮明。
2019年至2021年,甘孜州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優良天數率均為100%。生態保護的成效,不止體現在空氣質量上。五年來,甘孜州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撫育、退化草地治理等744萬畝,完成理塘海子山濕地、石渠長沙貢瑪濕地等生態修復10.8萬畝,建成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13個,森林覆蓋率達35%、草原植被蓋度達85%。甘孜州生態環境局局長黃杰表示,未來,甘孜州將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全面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持久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扎實推進森林、草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多項改革,持續推進生態立州的“甘孜實踐”。
為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站好“第一崗”
作為黃河流入四川境內的第一縣,甘孜州石渠縣如何站好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第一道崗”?4月25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報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走進這座海拔逾4000米的縣城,探訪黃河上游的長沙貢瑪國際重要濕地。
從石渠縣城出發,沿國道345線一路向北,白雪覆蓋下的扎溪卡草原還在沉睡。上百公里的路程并不孤單,一路上,采訪小分隊遇見了狐貍、赤麻鴨、胡兀鷲、黑頸鶴等野生保護動物,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天然動物園。到達長沙貢瑪鄉政府所在地后,車輛駛入鄉道、村道,直至無路可走的草原濕地。
長沙貢瑪國際重要濕地是黃河重要源頭,上游支流查曲河在長沙貢瑪鄉腹地,屬于無人區,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不能修路。于是,采訪小分隊決定在濕地邊緣進行探訪。
高原手藝人的新“收益”
4月26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報全媒體采訪小分隊來到甘孜州德格縣麥宿鎮。作為藏族工藝實踐最全面和最集聚的地方之一,麥宿鎮擁有雕刻、銅鑄、繪畫、陶器等傳統工藝種類,聚集了大量傳統手工藝匠人。
“去年,麥宿鎮手工藝品產值達4200余萬元!”初聽這個消息,記者有些驚嘆,一個相對偏僻閉塞的高原小鎮,是如何僅靠手工藝,創造出這般產值?
修復退化林 這個苗圃為甘孜充“植”
4月27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報全媒體采訪小分隊來到甘孜州白玉國有林保護管理局麻絨林場章都骨干苗圃基地。剛走進苗圃,連片的綠色苗木映入記者眼簾,川西云杉、高山柳、日本落葉松等十余種苗木正茁壯生長。
自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來,由章都骨干苗圃基地培育的3000余萬株各類苗木,大部分在本地種植,扮美了甘孜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