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文化涵養工程二十條措施》 瀘州的他們這樣說
近日,《實施文化涵養工程加快將瀘州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二十條措施》印發。提出到2025 年,將我市建設成為更顯人文關懷、更具時代特征、更有區域影響、獨具酒城魅力的文化強市。
瀘州城市競爭力不斷提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和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實施文化涵養工程,到 2025 年,將我市建設成為更顯人文關懷、更具時代特征、更有區域影響、獨具酒城魅力的文化強市,我市制定了《實施文化涵養工程加快將瀘州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二十條措施》,通過有效提升城市影響力、輿論傳播力、工作聚合力三個方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進而增強我市城市競爭力。
創新傳播載體,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在該《措施》中第九條細則提到,強化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用好四川長征干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爭創首批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州段,全市紅色旅游年接待人數達到400萬人……
四渡赤水教育館
瀘州是光榮的紅色城市,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石廂子會議舊址……紅軍曾在這里留下了紅色精神。當前,瀘州正大力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在做特“南翼”上建設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
四渡赤水教育館
“讓瀘州紅色文化‘活’起來,需要大膽創新形式。”中共瀘州市委黨校副校長、四川長征干部學院瀘州四渡赤水分院副院長李瑩瑩表示,瀘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特色明顯,僅四渡赤水期間,紅軍輾轉瀘州古藺、敘永多個場鎮,留下了豐富革命遺存。把紅色做成特色、用創新帶動流行,才能進一步增強瀘州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中共瀘州市委黨校校內新建的2200平方米的四渡赤水教育館,以四渡赤水為主題,全景展現了中央紅軍在瀘州轉戰54天的系列事件。展館充分探索利用“互聯網+紅色資源”方式,學員可體驗二渡赤水河實景、聲光電系統聆聽紅色故事、三折幕實景沙盤沉浸戰役情況等,更生動地了解瀘州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
“市委黨校作為全市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還將重點圍繞理論宣講、科研資政等,助力瀘州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李瑩瑩說。
中共瀘州市委黨校
此外,瀘州還將依托“四渡赤水”紅色資源優勢,通過實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州段等一批重大紅色項目,讓市民以游之名對話歷史,進一步彰顯酒城文化在巴蜀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強文旅融合,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該《措施》中第九條細則提到,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加快打造一批魅力獨具的文化地標,增強全市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還要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社會生產生活,鼓勵建設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共享智能書柜等新陣地……
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瀘州靚麗的“城市名片”,也是瀘州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如何將文旅優勢進一步放大?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小蓉認為,要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將文旅融合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透。
百子圖文化長廊城市書房
瀘州市圖書館百子圖文化長廊城市書房,以“公園式”的建設模式,成為瀘州又一處文化地標。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不僅需要漂亮的經濟數據,更需要以書香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軟環境。
李小蓉表示,為推動“文化涵養工程”落地落實,瀘州將加快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公共文化陣地建設,提升“書香酒城·全民閱讀”“醉美瀘州百姓舞臺”等文化服務品牌影響力,創作文藝作品豐富精神文化供給,把瀘州建設成為區域的優質文化服務共享地。
華商同心文化園(效果圖)
瀘州將加快推進郎酒莊園(二期)、羅漢林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華商同心文化園等重點文旅項目的建設;推動鄉村旅游、山地康養等傳統業態與線上演播、數字娛樂等新興業態有機融合,持續創新打造10類文旅消費新場景、10個千萬級營銷直播團隊、100個“網紅”消費打卡點,培育100名正能量“網紅”主播、組織開展 100 場以上文旅消費促進活動,每年拉動文旅消費100億元以上。
羅漢林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項目
到2025年,力爭新創天府旅游名牌6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打造成為成渝山地康養度假優選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橋頭堡、長江休閑文化旅游名城、國內一流紅色旅游目的地、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
推進社科惠民,實現社科高質量發展
在該《措施》中還提到,圍繞實施“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聚焦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開展學術理論和應用對策研究,推出一批在川渝地區具有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為瀘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也逐漸向社會各方面擴散,成為人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發展社科事業,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
酒城講壇
瀘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胡德明說,市社科聯始終堅持開展重大社科課題研究,為瀘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同時,還搭建學術平臺,命名和確認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舉辦高端學術交流活動等,為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營造文化氛圍提供智力支持。
尤其是社科惠民行動,針對我市各年齡段、各圈層人次,能真正讓文化軟實力深耕發芽,市社科聯持續舉辦的“酒城講壇”,深入機關、企業、學校、區縣、鄉鎮、村社,采用“講座+故事+文藝”的模式,開展重大政策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和社科知識普及,提升市民科學文化素養。
胡德明還表示,針對社科專家人才,還將組建社科專家人才庫,舉辦社科理論骨干培訓班,建立激勵機制等,提升社科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奠定良好基礎。到 2025年,累計在國家、省部級立項100 項以上,研究水平處于全省領先地位。
提高瀘州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新時代區域中心城市核心競爭力,是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信措施的落地,將為瀘州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
記者 汪恒怡 劉常偉 盧波 柳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