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病,是異樣眼光”瀘州3位艾滋病感染者的自述
說到艾滋病,你會想到什么?今(1)日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我們一起來聽聽3位艾滋病感染者的故事。
了解越多 恐懼越少
“血液檢查,初篩結果顯示有點問題。”2008年是瀘州小糖(化名)最灰暗的時光,原本以為患皮膚皰疹到醫院拿點藥就可以回家,卻不曾想到接到瀘州市疾控中心電話,被告知需要再做檢查。幾天后,他被確診為艾滋病感染者。當年,小糖年僅20歲。
小糖告訴記者,他曾經幾次跟網友發生了一夜情,但因疏忽大意,感染上了艾滋病。
小糖說,母親去世的早,父親不怎么管他,感染上艾滋病后父親內心愧疚,給予了他百般溫暖,加上志愿者的幫助,讓小糖了解到艾滋病是一種可控制的傳染病,只要按時吃藥,是可以像常人一樣正常生活的。小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開始仔細了解關于治療艾滋病的相關情況。
起初,小糖服用抗病毒藥物身體出現了較大的反應——皮膚發炎、頭暈眼花。服藥三個月后,小糖開始適應藥物,不良反應逐漸減少,他也愿意打開心扉,與一些“糖友”(艾滋病感染者之間的昵稱)溝通“吃糖”(服藥)心得,大家也會相互鼓勵。
“艾滋病主要攻擊和破壞的是我們人體的免疫細胞,而免疫細胞的作用是抵御疾病,我已經連續13年按時用藥,每年檢查免疫細胞都呈上升趨勢,情況比較良好。”小糖坦言,了解的知識越多,內心就越踏實,對生活就更充滿信心。但大眾的歧視,是他內心的一根刺。
小糖說:“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別人異樣的眼光和自己的絕望,希望大家都能給予艾滋病感染者關懷。”
宣傳政策 幫助他人
瀘州小王(化名)今年33歲,是一名“男同”(男性同性戀),28歲時因一次同性性行為而成為艾滋病感染者。他鼓起勇氣把感染的事情告訴了父母,沒想到父親轉身將這件事告訴了親戚。
小王回憶,確診的那一年春節他至今難忘。家里親朋好友熱鬧地團坐在一起吃飯,唯獨要求他單獨坐一桌,這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當時內心又氣又難過又無奈,種種糾結的情緒,真想一了百了。”
小王向記者介紹,他的家庭條件不好,因為艾滋病并發癥嚴重,失去了工作,沒有購買醫保,曾想過放棄治療。正無助的小王,遇到了瀘州市紅絲帶愛心協會的志愿者,不僅幫他疏導心理,還給他普及了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聯系治療機構免費給他提供了抗病毒治療的藥物,還幫他爭取到了低保,小王重樹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瀘州市紅絲帶愛心協會開展公益宣傳
感染后的第三年,小王的病情趨于穩定,他自愿加入了瀘州市紅絲帶愛心協會,成為一名志愿者。遇到新發現的艾滋病感染者,他都會耐心地為他們做心理疏導,用自己的經歷去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疾病。除了紅絲帶的熱線電話,小王也會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求助者。“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所以能理解他們無助的感受。”
截至目前,小王已為1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提供了心理咨詢、同伴教育等志愿服務,幫助5名艾滋病感染者爭取到了低保,幫助他們住上廉租房。
小王希望通過記者,對糖友們說:“現在的醫學很發達,國家政策也很好,一定要堅持住,相信我們一定能等到治愈的那一天。”
放下包袱 樂觀面對
定居瀘州的老鄭(化名)今年70歲,退休后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退休工資,子女也孝順。老鄭本來可以安享晚年,但8年前卻在手術體檢時發現自己患上艾滋病。
老鄭說,至今他都不確定是怎么樣被感染的。退休后他曾到外地工作,那幾年痔瘡反復,曾多次去當地一些小診所就診打針;他也坦言,曾經空虛寂寞與他人發生性關系,所以他猜測這都可能是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原因。
“當時就埋怨自己,怎么這么大年齡了還染上這種病。”自從被確診為艾滋病感染者,原本樂觀開朗的老鄭變得沉默起來,他說那段時間不是在睡覺就是發呆,也不知道怎么向家人坦白此事。
好在衛生院的醫生給了老鄭勇氣,在長期無微不至地關心下,讓他直面內心的恐懼,將實情告訴家人,不要一個人硬扛。老鄭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幫助,讓他內心感到無比溫暖,更加積極地面對。
遵照醫囑吃藥、定期隨訪檢查,老鄭一一照辦,這8年間他的身體除了有一些輕微反應,一切都還算正常。老鄭認為,感染上艾滋病,不要覺得天塌了,反而應該積極樂觀面對。他特別想對年輕人說:“生活中大家要自尊自愛,健康問題是自己的,不要辜負父母給我們的有限生命。”
記者手記
在與三位艾滋病感染者溝通中,記者感受到,他們前期經過了反復地掙扎心理過程,還忍受著病毒對他們身體的侵蝕,經過漫長的時間才治愈了他們的心靈,勇于面對自己的病情,勇于面對生活。
在此,我們也呼吁大家對艾滋病感染者給予更多的尊重與理解、善意與笑容,不冷漠、不歧視、不傷害,防艾不防愛。
記者 汪恒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