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項改革“后半篇”進行時 | 瀘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
自我市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開展以來,市教育和體育局以“一就近四集中”為思路,實施校點布局優化、智慧校園升級打造等八大工程,建立市級統籌、區縣為主的工作推進機制,分批分類有序實施,加快建設區域教育培訓中心,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
優化布局,提升教育教學資源配置
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家住瀘州市納溪區護國鎮高橋村的曾佳冉,從村小轉到了護國鎮中心小學寄宿學習。“住校以后,我覺得自己更加自律了,室友們互幫互助,學習氛圍非常好。”曾佳冉說道。
據了解,以前的護國鎮中心小學教學條件差、教師結構不合理,音、體、美以及英語等課程無法開展好,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學校通過撤點并校,采用寄宿制辦學后,進一步優化了布局調整,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有效解決學生上學路程遠、教學質量難以保障等問題,著力提升城鎮學校教育供給水平,實現城鄉教育高質量發展。
“抱團”發展,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在江陽區,瀘州七中教育集團采取強強聯手、強校帶新校幫弱校的“抱團”發展模式,整體提升教育發展水平。通過瀘州七中和瀘州七中高新區中學校互派教師、復制教研,促進學校深度融合、全面發展。
據瀘州七中教育集團總校長李強介紹:“學習間深度融合后,兩個學校的教師相互交流,一方面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素質,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江陽區成立了“梓橦路學校”“瀘州七中”“瀘師附小”3個教育集團,三區、瀘縣、合江縣和市屬學校每年選派20名中層及以上優秀管理干部對口支教敘永縣、古藺縣,瀘州高中、瀘州二中等一批優質學校與敘永一中、古藺高中、藺陽中學等強強聯手,市內66所城區優質學校與115所薄弱學校、邊遠農村學校建立了“一對一”聯盟。
“特崗計劃”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注入新活力
在敘永縣摩尼鎮中心小學校,教師張娟正在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數學課。作為我市定向培養的公費鄉村教師,2020年,張娟從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被定向安置到家鄉學校任教。
張娟告訴記者,自己能夠為家鄉貢獻力量,她覺得非常自豪。
為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持續實施“特崗計劃”,給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注入新活力,我市在積極實施四川省公費師范生培訓計劃的同時,從2016年起,連續六年委托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公費定向培養鄉村教師、鄉村幼兒園教師,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培養水平高、進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師。
結對幫扶,把先進教學理念帶到偏遠山區
與此同時,根據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工作要求,浙江省麗水市結對幫扶我市敘永縣和古藺縣,將優良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了古藺。
古藺縣東區實驗學校校長傅濤介紹:“兩地教師互相掛職交流,能夠幫助我們教學理念、教學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我們的長久發展。”
據了解,為扎實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瀘州市教育部門將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作為“十四五”基礎教育發展的奠基工程來進行謀劃和推進,持續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到2025年,全市擬調整中小學(幼兒園)共30所,教學點170余個,力爭創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50所以上,省級義務教育辦學管理標準學校50所以上,省級引領性示范普通高中和省級特色辦學普通高中10所以上。
記者 曹峻嶺 劉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