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市州半年報 | 穩中向好 瀘州上半年GDP增速居全省第7位
今(21)日,川觀新聞刊發《市州半年報 | 穩中向好 瀘州上半年GDP增速居全省第7位》。全文如下:
川觀新聞記者 范芮菱
“總的來說,上半年瀘州經濟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態勢。”日前,瀘州市2021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出爐,在接受川觀新聞記者采訪時,瀘州市統計局總統計師陳穎表示。
上半年,瀘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2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1%,增速居全省第7位。
從增速看,瀘州主要經濟指標延續了第一季度的增長態勢,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兩年平均增速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同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排名一樣,瀘州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7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5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居全省第1位。
攤開瀘州“期中考”成績單,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增速最快,同比增長15.0%,高于GDP增速2.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6.66個百分點。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增長近三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同比增長近兩成。
服務業“跑”得快,與近年來瀘州加快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項目、企業、品牌”為抓手,實施產業升級攻堅行動,梯次推進十大現代服務業發展離不開關系。時光里商業街建成投用,希爾頓酒店建成投用,水井溝步行街升級改造工程有序推進……以瀘州市江陽區為例,該區通過打造服務業集聚區,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白塔、城西、城南三大商圈集聚發展效應凸顯。今年,瀘州將繼續推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服務業增加值超過940億元,增長9.5%以上。
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顯示,瀘州以電子信息、醫藥制造業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增勢迅猛,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3.6%,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11.0個百分點,新發展動能積蓄壯大。
“23.6%”這個數據背后,是瀘州推進轉型發展的堅定腳印。作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這些年,瀘州探索形成了“以平臺建設引領轉型發展的創新模式”,通過打造產業轉型平臺、城市轉型平臺、科技創新平臺、打造交通樞紐平臺和民生改善平臺等五個轉型平臺,推進產業發展由單一結構向特色多元轉變、城市空間布局由獨立分散向集約有序轉變、發展方式由資源主導向創新導向轉變、區位條件由川南內陸向四川南向開放“橋頭堡”轉變、社會保障由點面結合向全面覆蓋轉變。
近段時間,“二師兄”的價格下降趨勢明顯。7月15日,2021年上半年四川國家調查主要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基礎上,以生豬為主導的四川畜牧業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瀘州的數據便是佐證之一——在產能恢復的帶動下,瀘州上半年生豬出欄明顯增加,生豬出欄187.6萬頭,同比增長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