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臺雙方案 保障汛期生態環境安全
7月13日,記者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獲悉,為高效開展自然災害期間城鄉居民安全供水、污水處理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汛期水環境風險,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編制《自然災害期間城鄉居民安全供水和污水處理應急保障方案》《枯水期生態流量保障和汛期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方案》。
供水安全保障
方案指出,要精準識別供水安全問題,全面排查供水系統,做好供水安全各項預防準備工作,按照不同響應級別,啟動應急預案。要合理選擇安全供水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啟用應急、備用水源取水或啟用自備水井、新鑿水井。要強化水源地安全保護,各級政府確定需要重點保護的供水水源,做好水源地周邊污染源、風險源排查,制定環境應急響應和處理處置方案。要保障水廠及輸配水系統安全,加大水廠和輸配水系統巡查,加密出廠水、管網水水質檢測頻率,重點對管網余氯達標情況進行檢測。要加強分散式供水凈化,合理設置凈化水處理設施,防止腸道傳染病流行。
污水處理保障
方案強調,要加強污水處理廠應急管理處置,自然災害期間,根據進水水質情況,分別采取工藝措施調整。要合理確定臨時居住點處理方式,因地制宜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系統,合理設置排污口,杜絕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要因地制宜優選處理技術和設施,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可采用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拼裝式污水處理設施和自然處理技術等。農村地區或非重點流域臨時居住點可采用人工濕地、土地處理和穩定塘等自然處理技術。要保障臨時設施設備正常運行,加強臨時居住點糞便和污水處理設施監督管理,定期消殺、清掏化糞池、沼氣凈化池,定期清洗、更換儲糞箱,及時收集轉運糞尿。
汛期水環境安全保障
方案指出,在汛前有效化解環境風險,排查重點污染源水環境風險。督促企業依法依規轉運處置積存的廢水、廢液、污泥、危險廢物,保持事故應急池、初期雨水收集池低液位或空池狀態。
汛期加強環境風險應對,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加強信息數據共享,強化雨情、水情、水質預警預判,形成風險應對合力。對可能發生的險情及時通報相關單位。
汛后加快設施設備恢復,發生汛期突發環境事件的,嚴格按照應急預案要求開展工作,減輕突發環境事件影響。污染治理設施恢復前,有廢水排放的工業企業不得恢復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各級人民政府是江河湖泊生態流量保障、汛期水環境安全保障的責任主體,要加強研判、科學部署,統籌組織相關部門扎實推進相關工作。要加大支持力度。各地積極支持汛期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撐。相關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加強對生態流量保障、污染排放調控、環境風險排查整治及風險應對、汛后恢復工作的指導、幫扶。要嚴格責任落實。水利廳、生態環境廳及省級相關部門督促各市(州)落實相關任務。
記者 杜江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