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端午 | 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道嗎?
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草……端午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和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不僅是“粽子節”也是“衛生節”,應注意養生。民俗學家指出,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以外,也是我國“衛生節”的起源。人們在端午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蘊含著古代中醫防疫保健的智慧。
湖南省胸科醫院院長唐細良介紹,端午節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養生的節日。粽子主要由糯米制作而成,糯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B2,營養價值較高;而粽葉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但有人喜歡把粽子當零食、甜點食用,這是不對的。唐細良建議,吃粽子時要搭配一些粗糧、蔬菜,這樣能減少胃腸負擔。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粽子。
傳統習俗端午節要飲雄黃酒,唐細良提醒,雄黃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飲用雄黃酒有中毒風險。作為一味中藥,雄黃一般不能內服只能外用,比如涂抹一點雄黃酒在蚊蟲叮咬部位,可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民間普遍認為艾草、菖蒲可退蛇蟲、滅病菌、驅毒避邪,有人過端午節喜歡用艾草煮水洗澡或在房間里熏艾。唐細良提醒,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不適合在房間內熏艾葉。
端午為何說“安康”而不是說“快樂”?端午是夏季(午月)的開端,陰歷五月天氣濕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鐘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因此,端午節也可謂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這也是為什么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的原因。端午節居家、單位、店鋪都可以掛鐘馗像,但一般不宜在廚房、廁所、貯藏室、臥室門對面、過道兩側及狹窄的位置懸掛。
粽子古代時稱什么?粽子為何常是四角狀?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曾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原料,以“石烹法”煨煮成熟,這是粽子的雛形。后來,人們用植物葉子包裹黍米成牛角狀,替代黃牛作為祭品,最早的粽子“角黍”應運而生。經過漫長演變,粽子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煒介紹,從工藝上看,粽子包成四角是為了加入更多餡料,外觀也更加飽滿。包裹時,在其中一個角留下空隙,可以給糯米膨脹留出空間。后因外形別致美觀,四角粽逐漸興起。
粽子應該怎么煮?徐煒介紹,現代人家煮粽子普遍使用高壓鍋,燒煮約1小時即可。傳統煮粽方法較復雜,以嘉興粽子為例,鐵鍋中水燒開后,把粽子置入鍋內,水浸過粽面,先用大火燒,水開后改用小火煮兩個小時,最后熄火燜1個小時。水要用嘉興古運河的水,挑來存入大缸,以明礬沉淀待用。柴火應用桑柴,保證火候適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