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醫生,我心中有團紅色火焰
黃色的光線打在臉上,飛速旋轉的牙鉆伴隨著嗡嗡聲,金屬鑷子不停地觸碰牙齒,當這些感官元素交織在一起,很多人都會對“看牙”產生一種莫名的不適感。這時,醫生的幾句貼心問候,一個幽默的玩笑,或許就能讓不適遠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主任徐曉梅就是這樣一個人。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徐曉梅今年44歲,黨齡24年,從醫21年來嚴謹專注,始終為病人著想,也在不斷充實提升自己。
2004年,已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工作的徐曉梅考取了正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7年,徐曉梅又進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她回到醫院,肩負起醫生與教師的職責。
“口腔正畸是一種嚴謹的醫學行為,可以恢復口腔的咬合功能、咀嚼功能,其次還能提升顏值,增強自信”,徐曉梅說起專業很認真,她表示用醫學技術讓人重展笑顏,很有成就感。
徐曉梅在工作的同時堅持業務學習不放松,赴各地參加口腔醫學培訓學習交流。“醫學上總有太多未知數,需要不斷追求探索,才能解決患者的難題”,徐曉梅說,作為黨員就應該自覺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好學樂學、以學促行。
用心守護患者 給予貼心關愛
責任心、愛心、認真,這些關鍵詞在徐曉梅的日常占據著重要的一席。每逢寒暑假和周末都是科室最忙的時候。從業以來徐曉梅一直堅持在周末多上一天班。
幾年前,有人帶著一個9歲男孩找到了徐曉梅,男孩“地包天”嚴重影響了咀嚼功能。
溝通中得知,婦女是男孩的姨婆,男孩父母離異后,一直由她帶大。姨婆的經濟情況并不樂觀,可男孩的情況急需矯正治療。作為母親的徐曉梅感同身受,她積極與院方溝通,減免了小男孩大部分的治療費用。
堅持公益 踐行醫者仁心
口腔健康問題不容小窺,一旦發病便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希望通過一次次的公益活動,提高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讓更多人受益。”
近年來,徐曉梅堅持每年組織專家和業務骨干,下街道、進社區、入學校,開展醫療義診活動。她也會用休息時間參加公益團隊組織的主題教學活動,到醫療條件不足的貧困地區,傳播口腔預防與保健知識,提供心理健康輔導。
平日,徐曉梅自掏腰包捐資助學,用實際行動幫助家庭困難的青少年。
右二為徐曉梅
“作為黨員,應當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貫徹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為人民著想,時刻關注他們,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關心和幫助”,徐曉梅說這是一個黨員醫生必須要有的良心和責任。
記者:汪恒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