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百寶 奮斗百年|小秤錘 大民心
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陳列的國家一級文物——一塊刻有“蘇維埃萬歲”字樣的銅制秤錘,格外引人注目。歷史煙云流轉,秤錘的光澤雖已黯然,但它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注定被銘記。
1933年10月,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斗爭中失利。加上黨內“左”傾錯誤領導,陜甘邊斗爭形勢嚴峻。
中共陜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指揮部審時度勢,決定將陜甘邊武裝斗爭的重點轉向南梁地區,開創和擴大革命根據地。
1934年11月7日一大早,南梁荔園堡內戲臺前人頭攢動,戲樓上掛起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的橫幅。大會選舉產生了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和軍委。
邊區政府下設土地、勞動、財政、糧秣、文化、工農監察、婦女委員會,實施了以“十大政策”為主要內容的系列政策法令,為的是促進陜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使陜甘邊區的經濟逐步繁榮起來,人民得到休養生息。
南梁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索彤彤說,當時邊區政府在荔園堡設立南梁集市,規定每月“逢一是集”。一段時間過去了,南梁集市卻熱火不起來。
原來,邊區百姓當時都使用舊制秤度量,而從西安等地來的商人卻使用市斤秤,貿易過程中換算復雜,容易有誤差。加上白銀、銀元、清代的官銀號都有流通,貨幣市場十分混亂。
面對這種情況,邊區政府研究決定,在邊區統一度量衡,制作新制市斤秤桿,設立自己的造幣廠。
就這樣,這塊形似拳頭大小的秤錘誕生了。
秤錘底部長6厘米,寬3.5厘米,高10厘米。秤錘正面從上至下依次鑄有“蘇維埃萬歲”字樣、“五角星”圖案和“壹佰斤”字樣,背面鑄“鐮刀、錘子和槍”圖案和“公平交易”字樣。
“為了發展邊區經濟,邊區政府領導人想了很多辦法,每逢集市,在大街上有跳秧歌的,還有民間說唱藝術?!蹦狭何奈锉Wo研究所所長朱棟說,“當時邊區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可以想見,這個秤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從此,每逢集日,南梁街頭商賈云集,熙熙攘攘叫賣聲不斷。集市上有當地人擺設的“地攤經濟”,日用雜貨琳瑯滿目,也有從外地趕來賣鹽、販瓷的,連牲畜交易也多了起來。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毫一厘系民生。朱棟說,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后,始終以保障群眾利益為出發點,獲得了邊區群眾的信任,“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這個秤錘上得以體現”。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件器物就是生動的注解。”朱棟說,中國共產黨最終贏得全國革命的勝利,根本在于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記者:梁軍、馬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