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進入白蟻分飛期,文物古建筑成重點保護對象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眾所周知,白蟻能蛀食多種大田作物、經濟作物、林木、果樹和種苗。黑翅土白蟻對江河堤壩的破壞更為嚴重,一年一度的白蟻分飛高峰期即將來臨,瀘州市質監站發布白蟻分飛高發預警信號。
白蟻的分飛期,對于木質結構的建筑物十分危險,記者注意到,瀘州很多文物保護單位有很多木質文物、建筑物,這些都是白蟻侵蝕的高發區域,為了讓文物能更好地保存,避開白蟻分飛高發時間段,3月29日,瀘州市況場朱德舊居陳列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閉館休整,瀘州市白蟻防治室的工作人員進館對蟻害進行實地勘查和滅治。
瀘州朱德舊居陳列館很多文物都完好無損,表面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異樣,但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白蟻的危害具有隱蔽性、廣泛性和嚴重性等特點,許多地方看似完好,但可能內部已經發生了蛀蝕。在檢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使用工具敲擊,看是否空心,然后深入落實排查,盡量做到從源頭上防治蟻害。
據了解,朱德舊居陳列館是瀘州文物古建筑,建造時間久遠,且建筑大部分采用木質承重結構,但所有的木材幾乎沒有經過防蟲防蛀處理,再加上古建筑周圍植被茂密,為白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隨著氣溫升高,瀘州正式進入白蟻紛飛期,而古建筑木構件一旦遭白蟻侵害,內部會逐漸被蛀空,其承重力和牢固度將大大降低,甚至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員傷亡等嚴重后果。
據瀘州市質監站白蟻防治室工作人員陳帥亦介紹,為保護好瀘州范圍內的文物古建筑,瀘州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把城區國家文物保護的房屋建筑白蟻防治普查工作納入單位重點工作中,主動和相關單位聯系,宣傳白蟻對古建筑的危害性和白蟻防治的必然性。同時,對管轄范圍的國家文物保護房屋建筑進行白蟻普查,共計普查28處,在普查工作中發現被保護文物的房屋建筑遭到白蟻危害16處,危害嚴重5處,并以書面形式告知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切實可行的白蟻防治措施以達到控制白蟻蔓延、減輕對古建筑危害的目的。
記者: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