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機構改革以來我省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綜述
法,國之重器。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機構改革是一場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決策部署,牢牢抓住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關鍵環節,堅持將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從科學立法上發力
法律是治國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大家千萬要注意,狗狗出門坐電梯沒戴嘴套會被罰款,隨地大小便要挨罰。”2020年11月1日,瀘州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制定的第7部法規——《瀘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推動革除困擾瀘州市民的諸多不文明行為。
完善立法工作機制。我省堅持地方立法工作向省委請示報告制度,創新開展“專家提問、申報部門現場答辯”立法項目論證機制,組建行政立法咨詢專家庫,推進立法聯系點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加強重點領域地方立法。我省圍繞防范地方金融風險,出臺《四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圍繞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出臺《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圍繞助推全域開放,出臺《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
完善備案審查工作。我省制定《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規定》,將法院、檢察院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建立專家審查工作機制,建成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備案審查信息平臺。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我省審議通過省級地方性法規56件,一件件立法成果應時而生,一個個法律空隙被及時填補,地方立法在引領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彰顯出蓬勃生命力。
法因時而立,法因時而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面對新情況、新問題,2020年2月10日,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依法做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從嚴格執法上發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2020年8月,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蓉歐通園區運營有限公司領取了成都市青白江區首個“審批變承諾”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批復。“沒想到當天就辦完了,以前報批得跑幾趟。”公司有關負責人說。群眾的“沒想到”得益于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
機構改革以來,一場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斷向縱深發展。我省在全國率先發布9項政務公開地方標準,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曬出權責“家底”,動態調整權責清單,推進鄉鎮(街道)擴權賦能。
組織開展人民群眾最不滿意行政執法突出問題承諾整改活動,嚴格行政執法人員管理,發布《四川省行政執法流程標準》《四川省行政執法文書標準》,推進執法專業化建設。
目前,我省行政執法行為不斷規范、行政執法透明度不斷提高。
在全國首創行政處罰“三張清單”制度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常態化開展案卷評查、執法檢查。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省級政府透明度指數保持全國前五,法治政府建設滿意度逐年升高。
嚴格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強化省市縣三級合法性審查機制,創新開展行政規范性文件交叉審查和專家協助審查,健全行政復議府院聯席機制,深入推動法治政府建設。
從公正司法上發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百姓平安福祉要靠法治守衛。2020年2月19日,成都、南充、內江、綿陽法院分別宣判4起涉疫犯罪案件,形成強大震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依法嚴厲打擊妨害疫情防控違法犯罪行為,穩定社會秩序,彰顯法治威嚴。
近年來,我省著力強化司法為民,縱深推進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細化明確88項任務、66項檢驗成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全省法院積極推進“六個實質化”,“四川微法院”深受群眾好評,創建知識產權類型化案件快審機制,在全國推廣。
全省檢察院全力推動“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推動檢察監督工作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發展。
公安機關著眼“五個最強”目標,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戰指揮體系“1+6”制度規范,構建上下貫通、統一規范、整體聯動的警務實戰格局,公安政務服務“一門通辦”成為全國經驗。
司法行政機關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監獄管理標準體系,構建獄(所)地“7+N”聯動機制,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覆蓋全省90%縣級行政區域。
同時,全省強化司法權力運行監督。創新建立案件評價機制,開展“萬案大評查”。創新建立靜默化監管體系,研發案件流程監控系統,有效規范司法行為。
此外,我省還積極推進黨委主抓的“訴源治理”,縱深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促進控辯審三方職責歸位。健全法官、檢察官選任及員額退出機制,累計產生員額法官、檢察官1.3萬余名。
從全民守法上發力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神仙也要戴口罩,疫情不是開玩笑”“大家只要聽話,病毒并不可怕”……在縣城、場鎮,無人機硬核出動,開展“土味”法治宣傳;在藥店醫院、公交地鐵,滾動播放防疫常識和法律知識;在工廠、企業,律師在線咨詢、上門調解,為企業提供法律顧問服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省開展全覆蓋立體式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形成全社會共同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近年來,我省認真抓好“七五”普法,深化拓展“法律七進”,全面落實普法責任制。清單式明確45個省直部門(單位)的普法任務,形成大普法格局。
在全國率先常態開展“憲法法律進高校”活動,覆蓋全省126所高校。全面推進法律進鄉村(社區)“六個一”工程,常態化開展企業法治體檢。創新開展“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題活動,作為唯一省份連續6年發布省級法治藍皮書。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我省基本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全覆蓋,“12348”法律服務熱線和網絡升級為全天候24小時響應。務實開展農民工討薪維權法律服務“暖冬行動”、穩定勞動關系“春風行動”等專項活動。
建設法治社會,重在夯實基層基礎。我省創制《四川市縣法治指數》;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出臺《四川省糾紛多元化解條例》,組建全省人民調解協會;出臺《四川省鄉村振興法治工作規劃(2020-2022年)》,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68個;創新開展全面依法治縣暨推動解決8個具體問題示范試點工作,探索基層法治建設有效路徑。
憶往昔,把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是法治四川建設鏗鏘有力的腳步。而今,一切為了人民,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是法治四川建設的新征途。
記者 蘭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