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舉成就平民英雄——“中國網事·感動2020”年度網絡人物獲獎者群像
12月30日,“中國網事·感動2020”年度十位(組)獲獎人物揭曉。他們心中有大愛,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一件事;他們把奮斗的腳步鐫刻在祖國大地上。選擇面前,他們遵循內心,堅定前行,他們用大愛、堅守、信念溫暖時代。
大愛
心中有大愛,當危險危及他人時,有人會開著“火龍”狂奔突圍。
7月14日18時許,遼寧省新民市梁山鎮,41歲的大貨司機孫剛的大貨車在修理部焊接時,一個火星點燃了車上鋪的草簾,引燃大火。貨車瞬間像一個巨大的火團,距離修理部不遠處還有一個加油站。沖進駕駛室,一路鳴笛,把“火車”開出5公里,確認旁邊沒人后,才跳車逃生……孫剛用十分鐘完成了全網點贊的壯舉。
他說:“不能連累別人,我看火勢控制不住,必須把車開到沒人的地方。”賴以謀生的貨車被燒成一堆廢鐵后,生活的重擔又壓到了孫剛肩上,他說,“大家放心,我能扛住。只要人在,一切就都在。”
心中有大愛,有人會成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最美逆行天使。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武漢停擺。正是萬家燈火、舉國同慶的日子,全國各地的白衣使者放棄與家人團聚,奔赴武漢。他們有的推遲婚期,有的勇闖隔離區,有的上陣父子兵,有的母女相攜請纓……
“這個時候,我得去”,嶺俊救援隊的隊長李俊嶺頂著來自家人的壓力,從唐山遵化去武漢,開始40多天的志愿服務。從雷神山醫院到湖北省委黨校方艙醫院,從各地疾控中心到各援鄂醫療隊駐地,從政府部門到社區,連續奮戰一個多月,他們消殺作業面積400多萬平方米。“76年我們唐山人接受了全國人民的愛,今天我們愿意把這愛傳下去。”李俊嶺說。
疫情發生后,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90后”音樂教師華雨辰,成為一名青年志愿者,也開始了她的“抗疫之戰”。她一趟又一趟把醫護人員安全準時送達目的地。交通要道上,她還是測溫員,迎風值崗,從未退卻。“方艙”醫院啟動后,她又成為一名播音員。物資轉運人員不足時,她又成為一名搬運工。“全能抗疫志愿者”是人們對華雨辰發自內心的贊賞。
抗疫戰場上的逆行者,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行業,他們卻在武漢成為“戰友”。
堅守
堅守是20多年滿身心撲在一個科研項目上。
尼龍6是尼龍材料中應用量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產品之一,但受制于原材料供給不足、生產技術落后等因素,我國尼龍6行業發展緩慢,市場需求長期依賴進口。為了打破國外壟斷的催化劑制備技術,劉壽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進行技術攻關,于2010年實現了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整體技術的工業化,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該項技術工業化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
堅守是17年為癌癥患者免費提供爐灶做飯。
2003年,一對夫婦帶著患病的孩子來到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攤前問,賣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爐灶借給他們用,他們的孩子想吃媽媽做的飯。熊庚香二話沒說答應了。沒過多久,腫瘤醫院附近有個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傳開了。十幾個人、幾十人、到上百人……17年來,他們免費提供炊具和調味品,每年大約有1萬多人到這里做飯。“抗癌廚房”點燃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念。
堅守是45年獻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一步步深入云南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地區。深知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張校長嘔心瀝血建立了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她是“超人”校長,也是136個孤兒的“媽媽”。十余年如一日,張桂梅強忍著身體的病痛,始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每一個孩子。她帶給了山區孩子無限的希望與夢想。
信念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一批批扶貧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擔當奔赴一線,他們每天的事情瑣碎、繁重,但無數個為農產品滯銷奔走的“草莓書記”、帶著家人去扶貧的第一書記、把青春揮灑在邊疆土地上的大學生涌現出來。他們啃最難啃的骨頭,打最難打的硬仗。
石巖寺村是四川省建檔立卡貧困村。疫情期間,村里大量草莓滯銷,為解決銷售難題,23歲駐村干部劉海川變身“宣傳員”“銷售員”“快遞員”,把草莓銷售信息制作成精美海報進行網絡推廣。網友線上下單付款,他自駕進行線下“無接觸”配送。44天里他自駕行駛6414公里,相當于繞成都三環126圈,幫助村民銷售草莓4020斤,村民直接收益達12萬元。他還組織全村捐贈蔬菜16000斤,支援抗疫一線。
當面臨脫貧攻堅的繁重任務和照顧家人的兩難選擇時,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加方鄉龍開村第一書記毛鑫做出決定:把68歲的母親和兩個小孩帶到村里長住。她每天6點多鐘就起床送女兒去上學,然后到村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下班之后,她在臨時宿舍里照顧母親和兒子,晚上8點半還要準時將下晚自習的女兒接回來。
張海鑫或許沒有想到,再次回到北京是帶著西藏老鄉們的脫貧故事。2017年夏天,他從北京一所學校畢業后,放棄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就業機會,到西藏追逐“高原夢”。他在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教貧困群眾如何做微商,怎樣開網店;為吞巴鎮吞普村婦女縫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藏式服裝設計、注冊商標,提升產品的品牌價值。村民們說,是他的點子幫助村里把農產品賣出去,給村子帶來希望。
記者 張海磊
